所谓的“俱乐部培养”,指的是球员在15-21岁期间,在该俱乐部效力完整的3个赛季或36个月;而“同联赛俱乐部培养”的标准,则是球员在15-21岁期间,在报名俱乐部所在联赛的其他俱乐部,效力完整的3个赛季或36个月。如果球队无法满足“俱乐部培养”球员的名额要求,那么球队的报名总人数将会相应减少。
除了这些硬性指标之外,还有一些球队,如切尔西,因为受到欧足联的处罚,导致欧战报名人数进一步受限。为了给新援注册欧战资格,欧足联要求切尔西必须出售原欧战名单内的球员。最终,蓝军忍痛割爱,卖掉了上赛季欧协杯名单中的马杜埃凯、恩昆库、霍尔、阿穆古,将雅克松·杰克逊租借给拜仁,退租桑乔,这才得以将7名高价新援列入欧冠名单。此外,蓝军还要满足名单内球员的薪资标准,博纳诺特在夏窗关闭日才加盟,只能落选。
由于凑不齐足够的本土培养球员名额,切尔西的欧战A名单最终只报了23人。除了租借而来的博纳诺特之外,后卫迪萨西(4500万欧元)、边锋斯特林(5620万欧元)、大卫·福法纳(1200万欧元)也都榜上无名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还有身价高达7000万欧元的穆德里克,因为涉嫌服用禁药而被临时禁赛,同样无缘欧战。
其他球队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。纽卡斯尔联因为没有“俱乐部培养”的球员,欧冠A名单最终只有21人,队长中卫拉塞尔斯被迫放弃。热刺仅有1名“俱乐部培养”的球员,只能忍痛割爱,放弃了今夏花费3500万欧元买断的前锋特尔。利物浦的17岁神童恩古莫哈因为不符合“俱乐部培养”的标准,只能占用非本土培养球员的名额,导致去年花费1200万欧元引入的小将基耶萨无法报名。
当然,除了受欧足联规则的限制,还有一些球员是因为伤病原因而无缘欧战名单。阿森纳的热苏斯、热刺的德拉古辛、库鲁舍夫斯基、麦迪逊,以及水晶宫的杜库雷,都是因为伤病问题而暂时无法代表球队征战欧战。此外,巴黎圣日耳曼的中卫金彭贝等名将,也因为伤病原因而无缘欧战名单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一些俱乐部在对待伤病球员的态度上,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策略。切尔西给伤停两个月的德拉普报了名;拜仁则给三名重伤员穆西亚拉、戴维斯和伊藤洋辉报了名;巴萨也给在西甲撤销报名的重伤门将特尔施特根,以及另一位伤员巴尔德报了名。这些俱乐部或许是希望给球员一个机会,让他们能够尽快康复,并为球队做出贡献。
对于参加欧战的五大联赛俱乐部而言,欧足联严苛的报名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球队的实力发挥。上赛季,切尔西参加欧战第三级别的欧协杯,主力帕尔默、拉维亚、W.福法纳和奇尔维尔都没有进入大名单。但在小组赛结束、欧战夺冠希望大增后,帕尔默被补录进大名单,最终成为了蓝军上赛季欧协杯夺冠的功臣之一。或许,在明年2月欧战淘汰赛开始前,各队还有机会更换17名非本土球员中的3个名额,届时或许又会有新的“惊喜”出现。
欧战赛场,从来不只是球场上的较量,也是俱乐部运营和规则博弈的舞台。在残酷的竞争中,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规则,提升球队实力,将是摆在每支豪门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"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